106年大一國文課程

【閱讀與書寫計畫聯合書展】楊儒門、劉美蓮作品展

 

展示期間:106/10/18-10/30

展示地點:圖書館一樓大廳主梯旁

註:展示期間暫不外借,歡迎預約。

 

作者簡介

 

楊儒門:
十九歲那年家道中落,強烈的生活與生命的不確定感促使楊儒門展開環島探索之旅。他的初衷是為尋找自我的模樣,最大的收穫卻是對於臺灣原罪的捕捉:諸如弱勢者的處境、文化失憶、工業資本發展與自然資源的破壞等。
爾後,楊儒門面對資本主義沉默的共犯結構,於2003-2004年期間放置「白米爆裂物」於台北各處,希望喚醒政府對於臺灣農民、弱勢貧童的照顧。2005年自首入獄期間以絕食抗議,希望政府代表在WTO世界貿易組織會議上能提出有助於臺灣農民的方案。
2007年楊儒門在特赦之後,成為了248農學市集的召集人,推廣農民友善環境的有機種植方式、並協助農民推廣農業產品至今。後於2015獲臺北市政府推派為臺北農產運銷董事。楊儒門一路從體制外的抵抗,到進入體制、改造體制。楊儒門堅持不以當公眾英雄為榮,而以追求社會公平為職。
楊儒門的白米確實不是炸彈,而是希望與信念的象徵:希望透過有機白米等農產品重啟社會對農業的關心,進而亦希望讓有機農業恢復與環境之間的友善聯繫,而其中種植的農人亦不再是邊緣無聲的角色,而是溝通起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重要橋梁。
楊儒門亦於10月19日蒞校演講,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
 
劉美蓮:
畢業於台師大音樂系,現任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教育電台「台灣音樂do re mi」主持、自由時報文化週報「音樂偵探社」專欄作家。劉美蓮對於音樂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且深入對音樂的研究,而出生於日本時代的音樂家江文也是她長期的研究對象,並著有《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一書。
其所著之《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描述了亞洲唯一奧林匹克音樂獎得主「江文也」的生命歷程。江文也出生於1910年日本殖民地台灣台北市,六歲隨父母遷居至福建廈門,1934年以〈城內之夜〉及〈白鷺鷥的幻想〉於東京成名。1936年奪下奧林匹克「藝文」類獎牌,成為亞洲第一位榮獲國際獎項的音樂家。後來,日本侵略中國,而江文也法定日本人的身份被國民黨政府套上了「漢奸」的罪名,經歷了十年文革的浩劫。1983年逝於北京,享年七十三歲。
劉美蓮於今年10月25日蒞校演講,結合詩歌與音樂,暢談音樂家江文也的生命歷程。
 
 
 
 
 
 
暨大圖書館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