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06/10/19(四)10:00-12:00

地點:暨大圖資大樓地下一樓

簡介撰文者:張雅婷

 

一、講題「白米不是炸彈」介紹

炸彈的起源:資本主義的罪與罰

楊儒門十九歲那年因家道中落,爾後寄居務農的外公家、高職肄業、成為安裝大理石的工人。強烈的生活與生命的不確定感促使楊儒門展開環島探索之旅。他的初衷是為尋找自我的模樣,最大的收穫卻是對於臺灣原罪的捕捉:諸如弱勢者的處境、文化失憶、工業資本發展與自然資源的破壞等。

最終,在旅途所認識的原住民孩童之死,讓楊儒門再次深刻體認臺灣資本主義政經模式的罪與罰總是由最弱勢者來承擔,亦讓楊儒門選擇自我的歸屬是與他者產生共感與共存。

 

白米的希望:農家子弟的反抗與改造

爾後,楊儒門面對資本主義沉默的共犯結構,於2003-2004年期間以十七次貼上「炸彈勿按。一、不要進口稻米。二、政府要照顧人民」的紙條和「白米」的爆裂物,試圖喚醒政府對農民等弱勢議題的重視。2005年自首入獄期間以絕食抗議,希望政府代表在WTO世界貿易組織會議上能提出有助於臺灣農民的方案。

楊儒門在獄所引起的效應擴散到社運(楊祖珺)、政界(林淑芬)、學界(彭明輝、楊儒賓)、藝文(林生祥)等多方領域的聲援行動。其中,吳音寧為楊儒門編輯了其在獄中寫下的書信《白米不是炸彈》、吳音寧亦因此回溯臺灣農業問題,寫下《江湖在哪裡?臺灣農業觀察》。

2007年楊儒門在特赦之後,成為了248農學市集的召集人,推廣農民友善環境的有機種植方式、並協助農民推廣農業產品至今。後於2015獲臺北市政府推派為臺北農產運銷董事。楊儒門一路從體制外的抵抗,到進入體制、改造體制。楊儒門堅持不以當公眾英雄為榮,而以追求社會公平為職志。

職是,楊儒門的白米確實不是炸彈,而是希望與信念的象徵:希望透過有機白米等農產品重啟社會對農業的關心,進而亦希望讓有機農業恢復與環境之間的友善聯繫,而其中種植的農人亦不再是邊緣無聲的角色,而是溝通起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重要橋梁。

 

十九歲的啟程

楊儒門十九歲時進行了第一次的摩托車環島之旅,他認為這是其人生開展的重要序曲,他意識到要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了他人的期待而活。因此,毅然的走進了更廣闊的世界。雖然,後續人生的旅途中自然的廣闊與人世、人心的狹隘越形落差。但楊儒門深知正是去經歷、探索了人世的萬千事物,才能更加體認心的歸屬與他人的聯結的意義何在。

十九歲的大一新鮮人們進入了大學,其實已離社會不遠,或者說無論如何,人始終與彼此、社會相連。因此,計畫期許楊儒門的經驗可以為大一新生帶來更多自我追尋、理解與他人、社會善意聯繫的啟示與動力。

 

二、講者楊儒門簡介:

‧1978年生,彰化二林人。

‧2003年至2004年期間,楊儒門二十六歲,放置「白米爆裂物」於台北各處,希望喚醒政府對於臺灣農民、弱勢貧童的照顧。被媒體塑造為「白米炸彈客」。

‧2005年在獄期間,以絕食抗議。希望政府重視WTO世界貿易組織對台灣農業的衝擊、糧食自主問題的重視。

‧2007年特赦出獄。

‧後續成立248農學市集

‧著有《白米不是炸彈》

 

三、講者楊儒門相關訪談資料

劉梓潔〈楊儒門的獄中書〉http://episte.math.ntu.edu.tw/pdf/openbook_20070804.pdf

2007年中時開卷周報:江昺崙〈鬼王對決白米炸彈客:台灣農業辯論〉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19-opinion-bingjiang-farming/

2016年端傳媒:張忘形〈白米炸彈客:我們心中都有個楊儒門,但總選擇成為攪和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312

2014年關鍵評論:卓立〈每一顆炸彈都是一顆種子〉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2814

博客來okapi:張簡如閔〈從白米炸彈客到248農學市集─專訪楊儒門〉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257/5/2045

2014社企流:劉力仁〈248農學市集召集人楊儒門︰廣邀農友契作 活化休耕地〉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44602

 

 

 

1019白米不是炸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