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殺人心理

歷代戰爭史的資料中我們發現:
  ❙遠古時代的城邦惡戰,其危險程度僅僅稍高於現代的橄欖球比賽
  ❙拿破崙戰爭與南北戰爭時期,每分鐘造成的傷亡數只有一或兩人
  ❙一次大戰期間,大多數士兵是朝著天空開槍
  ❙二次大戰期間,美軍步兵直接朝敵人射擊的比例僅15%,所有參戰國亦然

  在過去人類的戰爭中,大多數士兵面對敵人時,其實與我們想的是完全相反:他們在能夠並且應該殺敵的情況下,未能將敵人置於死地。

  • 士兵拒絕殺敵的情形,為什麼幾百年來不斷出現?
      •為什麼明知拒絕殺敵會危及自己或同袍性命,卻依然選擇不開槍?
      •是否有可能,這是因為,人類擁有強烈「抗拒殺死同類」的本能?

  從對士兵的訪談中顯示出,多數人其實厭惡殺死同類,而且在近距離殺死敵人非常容易產生強大的心理創傷。人類的基因裡銘刻著抗拒殺人的傾向。

  •但何以韓戰期間士兵的開槍率達到了50%,到越戰時還超過了90%?
  •軍隊如何讓士兵克服了對殺人的抗拒,瞄準對象扣動扳機的機率越來越高?
  •是什麼促進殺人行為的產生?而且是更容易發生?

  本書作者為服役24年的軍人,他耙梳了相關歷史文獻,加上戰後老兵的訪談,研究戰爭中的殺戮行為,剖析戰場士兵進行殺人行為的心理過程、有哪些因素影響作戰士兵殺敵、現代軍事訓練如何提高效率,以及士兵殺人所付出的代價。

  本書最終目的是找出影響殺人行為的各種力量,探尋戰爭形成的機制與人類殺人的原因,並進一步了解人類的心理安全栓是怎麼被拿掉、在哪裡可以找到、以及放回去的方法。
資料來源:博客來